除了电子与后制作品,当代作品对于原声乐器演奏应该要有怎样的思维或哲学性探讨呢?在此我浅显地使用芬兰女作曲家Kaija Saariaho于2000年完成的的无伴奏大提琴作品〈Sept Papillons〉来谈谈我心目中理想的当代作品应该呈现的样貌以及美学观。
1.器乐演奏技巧运用:
当代作品的创作时期,由于已经歷经了数百年西方音乐歷史并且累积了可观的作曲理论及作品,因此对于一项乐器的演奏技法与极限应该更为宽广。当代作曲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妥善地运用这些累积下来开发完备的乐器音色来传达他内心的理想音色。如果当代作曲家只会运用莫札特、贝多芬等人的手法来谱写他内心的音乐,我们无法批评他的作品技巧拙劣,但也不可能认为他能够站在莫札特、贝多芬等人之上而有立足之地。
Kaija Saariaho的这部作品「Sept Papillons」当中,适当地运用了弦乐器已被妥善运用的演奏技巧诸如sul ponticello(近桥演奏)、sul tasto(近指板演奏)、natural harmonic(自然泛音)、左手拨弦、senza arco(左手指敲打指板以发出音高),并且善于运用左右手压力变化来改变演奏音色。而natural harmonic(自然泛音)部分,作曲家相当擅长运用泛音列来架构出一个趋近于D大调(有时是b小调)的调性;甚至在无法发出自然泛音的音高,使用人工泛音来补足。
2.意象描述:
既然这作品与蝴蝶有关,七个乐章当中便各有相关手法来引领听者感受到蝴蝶翩然的姿态。最多出现的方式,就是左手利用两个不同的泛音来颤音,这样展现出来的音色相当轻盈,还有一种模煳暧昧性,像是在进行单一或少数蝴蝶的特写;另一种是用右手颤弓,这样呈现出来的音色通常较重,再利用近桥演奏以及远桥演奏的转换,还有爆裂音色的使用,有时会让人感受到数量庞大的蝴蝶群飞舞。
音色的转换也是作曲家使用相当频繁的手法,除了前述近桥演奏以及远桥演奏的转换以外,左手也有实音与泛音转换的技巧,还有利用弓压呈现正常音色与爆裂音色转换,某些片段会让人联想蝴蝶的蜕变,这是属于比较不同层次的意象描写。
3.哲学性以及美学呈现:
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对于人性、大自然、个人情感与社会情节多有所着墨,而Kaija Saariaho的这首作品「Sept Papillons」,则让人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界瞬息万变的面貌。以往有许多器乐作曲家写过关于蝴蝶的作品,像是法国的Faure利用连弓拉奏快速音群、捷克的Popper利用快速分弓拉奏快速音群,无不是用某些手法来呈现他们所看见的蝴蝶飞舞姿态。然而在今日来看,虽有巧思,但作曲技法未免单调。
Kaija Saariaho的「Sept Papillons」,对于蝴蝶的姿态、生命蜕变,甚至是在大自然中相互依存的生态,我想,不仅仅是观察敏锐,还想得透彻,甚至套用人类生命的各种歷练蜕变,竟也毫无违和。这样思维之下创作的作品,演奏者与聆听者不自觉地感受到「无常」,也就是佛家思想中当所认为的:每一「瞬」皆不同,稍纵即逝,不但无法复制也不能回到相同的「瞬」。
由于许多手法皆已被前人广泛运用,二十世纪以来作曲家们不断地尝试新的手法、发展新的规则来限制作曲(例如十二音列技法),虽然许多人无法马上接受这些乍听之下不甚悦耳的作品,但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除了从感官训练以外,还要从更多面向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意涵,也因此现代作曲家或许越来越孤独,但其成就也更非凡。
原创文章,作者:Mr 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qin.com.cn/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