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大提琴曲《天鹅》是圣桑早在十九世纪所创作的作品,这首《天鹅》被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作者通过简单的旋律来表达了天鹅之美。本文通过大提琴曲《天鹅》的创作背景、音乐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美的延伸和传递,再结合作者自身的观点来分析圣桑大提琴曲《天鹅》之美。
大提琴曲《天鹅》的创作背景
圣桑是法国著名的钢琴、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其创作技巧娴熟,作品数量众多,是个多产又很有才华的作曲家,并且涉及各个音乐领域[1]。他的作品旋律优美、结构精妙、和声丰富、配乐华丽。大提琴曲《天鹅》则是他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首标题小曲,创作于1886年,由于《动物狂欢节》有引用其他作曲家的曲调又经非善意的改动,带有嘲讽之意,因此作者严禁在其生前演奏这部作品,唯独大提琴曲《天鹅》一曲可以例外。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或是改编成各种器乐的独奏曲。本曲也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精美、优雅、温柔的大提琴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对比。
大提琴曲《天鹅》的音乐特征
(一)从大提琴曲《天鹅》的曲式结构中发现意境美
此曲是单三部曲式,G大调,6/4拍,中速,典型的A+B+A′的结构。但此曲的点睛之笔在于引子部分,只采用简单的一个小节,以G大调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由钢琴清晰而简洁地演奏出水波荡漾的画面感,如同拨开云雾将美丽的湖面映入眼帘,从而引入呈示部的主题旋律。
1、从主题材料来看,两句材料基本一致,只有少数音做了调整,属于平行乐段;主题材料为主调音乐创作,以高声部为主题,用大提琴以其柔和的音色奏出舒缓而安详的旋律,随即做音阶上行展开,在一个长音上得到舒展,好似天鹅在平滑如镜的水面划出两道长长的波纹;低声部为等时值节奏型的分解和弦织体,上行与下行交替进行,由钢琴演奏,营造出天鹅在湖面上游动时波澜微动的画面。
2、从结构来看,属于4+4的方整乐段。
3、从终止式布局来看属于完满全终止结束,为收拢型乐段。
因此,A乐段结构可以概括为平行、方整、收拢型乐段。此乐段采用了看似简单实则细腻、精妙的布局,整个乐段仿佛讲述的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浅浅的月光下,低垂的头,眼底带着惆怅,她轻轻地拨动湖面,湖面便荡起层层涟漪,她带着高贵而优雅的姿态,安详地划入水中。
B(8)段落采用与A乐段材料相同的b(4),但在不同的调上(F大调)进行发展,与c(4)组合而成,两个乐句材料不完全相同但由同一主题发展而来。并采用转调手法,在第17小节处做转入主调(G大调)的准备。这一段落在主题上不断延伸、深入发展,以转调模进的手法展示,和声色彩更为丰富,情感更加婉转,流露出丝丝惆怅,把人带入一种飘逸幽邃的境界,仿佛在描绘天鹅划入水中后,天生高贵的头颈却低垂着,深思着,带着无限的遐想。
A′(8)为再现段落,材料以A段落为基础,在音区不变、调性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在23小节第四拍起主旋律由乐思展开陈述,加强深意。并且乐曲在最后扩充了1小节,使旋律逐渐走远,进入尾声再到终止。整个再现乐段的音乐由B乐段的忧思、低吟重新变得典雅庄重,在大提琴柔曼的三度模进之后,乐曲进入尾声,大提琴越来越弱、越来越慢,渐渐远去,加上一串清亮的钢琴琶音,宛如天鹅展翅高飞,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湖面留下泛泛涟漪,留给听者们一个遐想的空间。
(二)对大提琴曲《天鹅》整体意境的把握
乐曲中大提琴优雅生动的曲调,仿若水中的天鹅静静的忧伤,她时而抬起高贵的头,时而低垂着颈,伴着微波粼粼的湖面,不知道她究竟为何而忧思,或是渴望什么。伴以钢琴的分解和弦表示清澈的湖水上微波荡漾,同时也描绘出天鹅优雅迷人的身姿,悠然自在地游浮着,没有兴奋振翅的舞蹈,没有热情豪放的旋转,她仍然是最优雅、最高贵的天鹅。乐曲由钢琴奏出琶音模仿湖面波光闪闪般的前奏,引出大提琴演奏6/4拍子节奏悠扬及高雅的旋律,流畅优美的音符通过上行与下行相互交织,营造出极其优美的曲调。第二部分(B段落)的钢琴伴奏与前奏几乎相同,无任何装饰点缀的旋律更凸显此曲的典雅、生动,与大提琴完美融合。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让人浮想联翩。
此曲由大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任何装饰。而圣桑很多的作品长期以来都被业界人士评价为:处处技巧,空有形式,表面虽高雅,实则很肤浅。但此曲可以说是圣桑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正是这简单和轻描淡写的旋律才符合天鹅本身的气质,因为天鹅的品性就是善良勇敢、一往情深,没有多余的杂念。其实圣桑描绘天鹅如同看到自己,高贵不屑。他的音乐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也必定有其根源。
发现和延伸大提琴曲《天鹅》之美
一部作品美与不美、优秀与否是要交给时间与听众去衡量的。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一曲就因此而被发现。
此曲在1905年被俄国编导米哈伊尔·福金为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巴甫洛娃创作为芭蕾独舞。由于很多芭蕾作品时常用“天鹅”作为标题,因此改名为《天鹅之死》来进行区别[2]。舞蹈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描述了在傍晚淡淡月光下,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抖动着翅膀,立起脚尖轻盈、缓慢地在平静的湖面上左右徘徊,伴随大提琴演奏出忧思的旋律。白天鹅的生命就快要走到终点,但她向往生命的光辉,十分坚强地抖动翅膀,一次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最后她终于奇迹般旋转飞翔了起来。但由于她使尽了浑身力量去飞翔,最终因精疲力竭而缓缓屈身倒地,她全身如同触电般战栗,但依然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指向遥远的天际,最后渐渐闭上了双眼,安详地死去,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加上安娜·巴甫洛娃以她优美的舞姿表现出天鹅如何安静地接受必须来临的死亡,舞姿和乐曲融合无间,恰到好处,极其和谐,并将乐曲中大提琴的忧伤、深沉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贴切。这也是此舞蹈能够大受好评,成为举世佳作的原因,并开启了俄国舞蹈新的里程。编导者福金用大提琴曲《天鹅》来为安娜·巴甫洛娃创编也证明了此乐曲能够感动到他,使他有为大提琴曲《天鹅》创编舞蹈的冲动和灵感。并且福金认为,巴甫洛娃那种娇柔纤细、稍带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受伤的白天鹅是最理想的。这部作品也证明了舞蹈不仅仅是用眼睛去欣赏的艺术,更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
从芭蕾独舞《天鹅之死》的成功,可以看出音乐和舞蹈的密不可分性。首先,音乐是创编舞蹈的前提,听到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会带给编导灵感,这首作品适合什么舞蹈主题、适合什么样的演员来演绎等,都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去思考。其次,音乐表达的情感需要舞蹈去烘托、加强、发展甚至是二次创编赋予新的意义;而舞蹈的肢体语言、情绪表现也需要音乐作为基础;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将整个舞蹈作品赋予生命,才能感动观众,收获成功。因此,芭蕾独舞《天鹅之死》的成功离不开圣桑这首优美迷人的作品大提琴曲《天鹅》。
结语
圣桑是一位优秀而满腹才华的作曲家,也是优秀的钢琴家、管风琴家,在音乐历史长河中,为后人留下许多百听不厌的优秀作品。大提琴曲《天鹅》一曲是圣桑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运用大提琴演奏典雅、庄重的主题旋律,附以钢琴琶音伴奏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很好地将天鹅美丽的身姿、神态、动作传达给听者,使人听到了乐曲简单的旋律美、也想象到了乐曲表现的画面美,更看到了乐曲延伸到芭蕾舞那种融洽至极的姿态美。
原创文章,作者:Mr 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qin.com.cn/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