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光自称“琴痴”,开始用微信时,他就用了这个微信名。事实上,他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他已经做了45年的小提琴,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琴打交道。他说,做琴,是一种享受。这一生,都离不开它了。
2018年春节前,陆伟光参加第二届马耳他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凭着自己的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获得弦乐四重奏铜奖。他也是唯一一位获奖的澳大利亚制琴师。
“组委会给我的评价是,四把琴风格一致,从外表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家庭。做工很好,技术老道,用自己的理解去创造乐器,音韵非常协调。”谈及此,这位华人提琴制作大师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在澳大利亚,能够一手做出四重奏的人,我敢说不多。”
陆伟光的家很好找,他的门牌号“81”被他手工制成了提琴和琴弓的模样。进到客厅,发现他的办公桌也是提琴的样子,四周摆满了各种提琴。
陆伟光是广州人,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学校里的桌椅板凳坏了,总是能被他修好。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木器厂工作,正好有机会发挥他的长处。因为喜欢音乐,他开始学习小提琴。老师、朋友知道他手工好,有时他们的琴坏了,就请他帮忙修一修。修来修去,就修出了陆伟光的名气,还让他爱上了做琴,从此一发不可收。
也并不是会拉琴、会修琴,就能做好琴。陆伟光告诉中新网记者,做琴要看天赋。从制模、选材、做侧板、底板、面板,一直到装配、调音,一共13道大的工序,总共耗时20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把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制琴师必须独自掌握所有技术。
得益于他精湛的制琴技艺,陆伟光1990年获移民澳大利亚。当他开始全心制作提琴时,才发现,原料并不易找。他曾经为了找到一块称心的木头,花了整整7年。他说,澳大利亚的气候不适合白松和枫木,这类木材必须是在冰天雪地里才长得好。而且,每棵树的树顶和树桩不一样,树皮和树心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制琴师的经验和判断。一块木料开出来之后,要看它的纹理,凭经验确定琴板的薄厚、弯曲度等等。木料做成琴之后,也有可能继续变形,所以在做琴的过程中,事先预见到这些变化,是很重要的。
无论琴做得怎样的出神入化,也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陆伟光想到去国际上参赛。2012年,他去美国克利夫兰参加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这是他第一次参赛。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给了他极大的启发,打开了眼界。“闭门造车,你可能以为自己已经了不得了,其实那只是你自己的一点世界。当你看到其他人的琴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我的琴还有这么多地方可以改进。”他说。
2014年,陆伟光再一次带着自己制作的四重奏出国参赛。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下飞机,就发现大提琴在运输过程中摔裂了。“心疼啊,但也没办法。”他拿出那把琴,指给记者看已经修复好的裂痕。
离比赛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临时修补已经不可能。第二天,陆伟光硬是用这把破损的大提琴和其他三把琴一起参加了四重奏的比赛。由于另外三件作品做工精湛,音色完美,四重奏还是获得了第八名的成绩。
陆伟光不善言辞,他的话都对琴说了。一拿起木头,就沉溺其中,总想着要比上一把琴做得更好。他还在悉尼的几家乐器行帮人修琴。很多上百年的老琴,经过他的精心校正,回复如初。每逢周末,还会有一些学生来他的工作室学做琴,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技巧倾囊相授。他说:“我所有的喜与乐,都与琴有关。有了它,一切OK。”(完)
原创文章,作者:Mr 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qin.com.cn/742.html